江西古镇有哪些?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江西古建筑 江西古镇有哪些?

江西古镇有哪些?

2023-07-13 18:40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江西古镇有景德镇、瑶里古镇、上清古镇、樟树古镇、河口古镇、吴城古镇、鄱阳古镇、婺源古镇、富田古镇、清华古镇等。古镇,一般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,供集中居住的建筑群。中国历史悠久,广阔土地上有着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。江西(简称“赣”),别称赣鄱大地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,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,是江南“鱼米之乡”,古有“吴头楚尾,粤户闽庭”之称。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,则始于汉高帝初年(约于公元前202年);公元291年,即西晋元康元年,改设江州,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;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,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。

江西历史悠久,境内古镇也众多,著名的古镇有景德镇、瑶里古镇、上清古镇、樟树古镇等。

1、景德镇

景德镇,别名“瓷都”,江西省地级市,位于江西省东北部。景德镇设镇于东晋时期,始称“昌南”,汉易名“新平”,辖于江州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更名“浮梁”。北宋赵恒景德元年定名“景德镇”,辖于浮梁县。解放后从浮梁县分出,置景德镇市。1960年,浮梁县并入景德镇市。景德镇市还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。

景德镇,素有“瓷都”之称,史籍记载,“新平冶陶,始于汉世”,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。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,设瓷局、置御窑,陶瓷工业非常繁荣。历史上的景德镇瓷器,不但海内擅声,而且海外亦广为流誉。据有关史书记载,古代东南亚、阿拉伯、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,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。明永乐三年(1405年)开始,郑和七次下西洋,携带的大量瓷器,景德镇瓷器占有重要地位。境内现有瓷矿遗址,包括高岭瓷土矿遗址、三宝蓬瓷石矿遗址、陈湾瓷石矿遗址、大洲瓷土矿遗址、马鞍山制匣土遗址。

其中,景德镇御窑厂,是元、明、清时期专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的所在地,是中国历史上烧造时间最长、规模最大、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,是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。景德镇珠山旧址之上的龙珠阁,唐代叫聚珠亭,宋代称中立亭,明代称朝天阁和环翠亭,清代又改称文昌阁,20世纪初重建后称“龙珠阁”。现已成为景德镇的城徽。景德镇市区中心的祥集弄民宅,是一条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巷道,内有明代住宅多处,500多年历史,品陶斋现为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在地。

2、瑶里古镇

瑶里镇,隶属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,地处浮梁县东部。瑶里古镇是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,也是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。瑶里,古名“窑里”, 远在唐代中叶,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,因瓷窑出名而得名。宋初,因陶瓷业发展,瓷窑颇多而俗称窑里。明代,吴、程氏分别由无锡和浮梁瑞(现新平乡)迁入后,人丁繁衍兴盛,村落连成一片。清末,由于瓷业衰落而雅称瑶里。

位于瑶里镇高岭村的高岭景区,是古代景德镇制瓷业最重要的原料产地,国际通用黏土矿物学专用名字高岭土的命名地,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主要历史遗迹有明清两代采矿遗址、淘洗坑、水口亭、古街、古道等。尤其是高岭土淘洗后留下的白色尾砂堆积蔚为壮观,有“青山浮白雪”之誉。这里古木参天,遮天蔽日,流水潺潺,风光旖旎,素有“小庐山”之称,是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和自然生态相结合的景区。

另外,瑶里镇的制茶也历史悠久,是浮梁重要的茶叶产区,历来作为“贡茶”进奉朝廷。其叶色清香持久,滋味甘醇绵长,形态纤细匀称,条索紧细,白毫披露,银光隐翠,属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。

3、上清古镇

上清镇,隶属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,地处鹰潭市西南部。上清古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。唐武德八年(625年),在此设沂洋镇。唐末,改为倪王市。北宋崇宁四年(1105年),上清宫从龙虎山迁建今址,倪王市更名上清。清乾隆三十年(1748年),正式称上清镇。

上清镇因是中国道教发源地而闻名天下,其中的天师府是全国著名的道观之一。天师府占地5万平方米,有500多间房舍。楼台殿阁金碧辉煌,曲径回廊不计其数,府内古木参天,是历代张天师的起居之所。天师府原建于龙虎山下,后迁于上清镇。

上清古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,长约2千米的上清古街上有长庆坊、留候家庙、天师府、留候第、天源德药栈、天主教堂等景点。沿河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和船埠头更让小镇显现出江南水乡的风格。镇东面有上清宫、东岳宫,东北面有南宋(1127~1279年)四大书院之一的象山书院,泸溪河对岸有明朝(1368~1644年)宰相夏言的故里——桂洲村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红十一军和中央红军会师之处。上清镇的龙虎山,东汉中叶,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,传说丹成而龙虎现,山因此得名。

4、樟树古镇

樟树镇,位于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,原为清江县治。历史上与景德镇、河口镇、吴城镇并称为江西四大名镇。有“药都”之称。

樟树镇周围,分布着自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的遗址达120余处,可见这里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村落祺布,经济繁荣。《通鉴纲目》记载,秦始皇二十四年(公元前223),秦灭楚,俘虏了楚王负刍。第二年,秦统一天下后,废封建,立郡县,把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。当时,樟树一带属九江郡新淦县。樟树镇是新淦县县治所在,名叫“淦阳”。这是因为有淦水发展骊岭,流经紫淦山,蜿蜒向西北,于樟树之南注入赣江,水以山名,县以水名,而县治在水之阳之故。此后,淦阳作为新淦县县治810年,成为全县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

明崇祯《新淦县志》记载:隋开皇九年(587年)置洪州总管府,改庐陵郡为吉州,省巴山郡,新淦县改隶吉州。县令李子乐以县城远离州治,将县治迁到南市村,即今金川镇。县治南迁后,淦阳改称清江镇。明吏部左侍郎熊化在《樟树镇记》中称之为“八省通衢之要冲,赣中工商之闹市”。自南唐升元二年清江建县以来,樟树镇一直属清江县。樟树虽非县治,但地位重要。明代熊化曾评论说:"樟镇于邑治,股肱也;以奉腹,则禁喉也。"它与设过军、路、府、县治的临江镇在地势上互为犄角,在经济上互相抗衡,在文化上也相互颉顽。

5、河口古镇

河口镇,隶属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,位于铅山县境北部。河口镇在历史上与景德镇、樟树镇、吴城镇并称为江西四大名镇,保存着较完整的明清古街及大量赣派建筑。

河口镇是座千年古镇,古称“沙湾市”,仅有二三家店铺,为一个农村定期圩场。明万历十年(1582),建镇定今名。其时,河口镇镇区面积6平方千米,进入以河兴商、以商兴街的大发展时期,成为“技艺杂沓、舟车四出、商贾云集、五方杂处”的“八省码头”、中俄“万里茶道”第一镇、江西四大名镇之一。河口古街全长5华里,分为一堡街、二堡街、三堡街和半边街,保存有纸号、茶行、药店等300多栋老字号古建及老宅民居。老字号的商铺多为中西合璧,具有代表性的有百年药店金利合、吉生祥、江西省银行、清代邮政局、各地众多会馆等等。2014年3月,河口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。

6、吴城古镇

吴城镇,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,地处永修县东北部,鄱阳湖西岸赣江、修河交汇处。吴城镇是江西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,也是世界A类候鸟保护区和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。因集镇位于吴山,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太史慈于山上筑土城得名。吴城镇自古就有“洪都门户”之称,是永修旅游金三角之一和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,是赣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。该镇有号称“中国第二长城”、“世界第八大奇观”的鄱湖候鸟。

据《新建县志·望湖亭记》载,吴山乃“汉海昏仓廒所也”,即粮食仓库所在地。晋太康元年(公元280 年),三国统一,吴山北头建“神慧庙”,庙前创“经堂寺”庙后筑“望湖亭”,亭和庙的周围逐步有些店面和民房出现。至南北朝宋元嘉二年,大水把海昏县城淹没,“废海昏,移建昌居之”(《建昌县志》),县城迁往修河中游的艾城,部分人家就近迁徙。于是吴山这边居民骤然增加,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,逐步发展成一个码头转运及手工业加工的大集镇,从此,吴山易名吴城。

7、鄱阳古镇

鄱阳镇,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辖镇,地处鄱阳县南部,昌江及饶河沿岸。鄱阳镇史称吴芮故城。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年),番邑建制为县,改名番县,吴芮故城为番县县城。西汉高祖五年(前202年),番县改名番阳县,县治驻县境东部今古县渡镇。新(莽)始建国元年(9年),番阳县改名乡亭,吴芮故城隶属乡亭。东汉建武元年(25年),易名鄱阳县,吴芮故城隶属鄱阳县。

鄱阳镇青山秀水、风光旖旎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,它依山(芝山、风雨山)襟湖(东湖)、塔(永福寺塔)、寺庙(府文庙、大成殿、碧云轩、张王庙、晏公庙、鸣山庙、东湖浮舟寺)相映,古迹留痕,芝山以盛产灵芝草得名,东湖古代就有“浮舟孤寺,洲上百花,柳堤青色,芝桥晴云”等十景。

8、婺源古镇

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。这里民风纯朴,文风鼎盛,名胜古迹遍布全县。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,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。《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》一书记载,婺源是江西重要的徽语区之一(另有两处是德兴和浮梁)。婺源古属吴中楚尾,正式建制于唐开元28年(公元740年),分休宁县(今隶安徽省)和乐平县之地而置,长期属歙州(后相继改为徽州、徽州路、徽州府),民国时属安徽省,1935年后改属江西。

婺源自古文风鼎盛,人杰地灵,是鸿儒朱熹的故里、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桑梓、著名学者金庸的祖籍地。自宋至清,出进士552人,历朝仕宦2665人,著作3100多部,其中172部入选《四库全书》。傩舞、茶道、抬阁等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;历代名人遗迹和明清徽派古建遍布乡野。

9、富田古镇

富田镇,隶属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,地处青原区东南部,富水中游。古镇拥有大量保存完好历史建筑,具有典型的赣派建筑特征。

富田镇历史悠久,秦始皇二十四年(前223年),秦灭楚,属秦庐陵县。新莽建国元年(9年),庐陵县改为相亭县,属桓亭县。东汉建武元年(25年),桓亭县复名庐陵县,属庐陵县纯化乡。东汉建安四年(199年),庐睦县析置高昌、兴平、阳城、西昌、遂兴县,属高昌县。南朝梁天监元年(502年),高昌并入石阳县,属石阳县。隋开皇十年(590年),石阳县政为庐陵县,属庐陵县;大业末(615年—617年),庐陵县纯化、文昌、折桂、中鹊、仁寿、兴平、明德、永丰、龙云、云盖、迁恩等十一乡置吉水县,属吉水县纯化乡。

富田镇西南的陂下古村,由唐代罗姓开基,北宋中期参军胡盛四世孙胡晃徙居陂下,渐为胡姓聚居村落。富田镇的安仁山,为富田境内最高的一座山。土地革命时期,曾山同志经常在安仁山一带开展革命活动。山腰有座千年古刹“能仁寺”,始建于隋唐时期。宋代时,寺庙里开设了馆舍,供方圆百里的学子们读书,文天祥、邓光荐、彭殿元、解缙、邹元标等学者都曾来这里游历讲学。2009年7月,富田镇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准为江西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。2010年,富田镇被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“中国历史文化名镇”。

10、清华古镇

清华镇,隶属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,地处婺源县中北部,星江河上游。唐开元二十八年(740年),始建婺源县,治设清华;唐天复元年(901年),县城迁到弦高镇(蚺城街道)。清华古镇西头婺水之上的彩虹桥,始建于南宋,已有八百多年历史。整座桥为长廊式,全长一百四十米,由六亭五廊构成,廊亭两侧的栏杆和坐凳可供行人歇脚,顶上的木椽青瓦则用来遮阳避雨。

清华镇的长寿古里-洪村,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年间,因历朝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健康长寿,故得嘉庆御笔亲书“长寿古里”之名。

另外,江西的古镇还有葛源镇、牛田镇、黎川古镇、棠阴古镇、驿前古镇等。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